劏房情況為人詬病多年,有關劏房如何影響兒童成長是其一關注議題,不少機構及專家都對此進行不同主題的研究。然而,我們留意到這些研究的主題大同小異,大多圍繞孩子學業、經濟、健康方面。切入角度亦多從成人的角度設定問題,然後訪問他們,繼而探討在既定框架下的實際情況。鮮有讓他們在無既定框架下,主動為自己的需要發聲。
我們相信,劏房兒童對周遭環境的想法,遠多於成人們的想象。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 2021年的研究,現時劏房家庭人均面積只有3平方米,即約30多平方呎,生活空間十分有限。固然,隨著年紀漸長,他們對生活空間的需求必然愈大,尤其是學業空間方面。惟他們的感受可能也會隨之改變,他們用何種心態看待自己的成長環境、家庭生活,也許跟我們所想的截然不同。
畫展舉辦詳情
兒居不宜居——深水埗劏房兒童畫展2024
憑著去年「童·住難」的成功經驗,同時獲得一班善心人士的支持以及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場地贊助,我們於2024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銅鑼灣時代廣場舉辦第二屆展覽。是次合共展出50幅畫作,同樣透過線條、顏色、圖畫,讓孩子們表達自身在劏房成長的經歷及感受。活動有超過3000位公眾人士入場參與,當中更包括政府官員、著名藝人,亦有多間報館到場拍攝及訪問參展的兒童及青少年和街坊義工。有超過150則留言,鼓勵基層孩子們。
這群孩子在畫展成長不少。有接受記者訪問及帶領導賞的青少年就坦言,事前自己並無信心去跟別人溝通,但原來只要自己願意踏出第一步嘗試,其實就能做到。過程中,他留意到自身溝通能力不斷提升。我們也發現其餘小畫家們,從怯於對人,在短短三天,已經可以隨意跟陌生人分享自身經驗,更聊得十分高興,其自信心明顯有所增加。
他們告訴社會大眾自身家庭居住在不適切居所,日常生活如何困苦,勇氣可嘉。被問及會否擔心被別人嘲笑或感到尷尬,他們表示「如果我不說出來,就無人知道我們的苦況」。坦誠面對及接受自己的出身,不受過去掣肘,是他們走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步。
透過畫展,除了讓社會大眾對不適切居所及住在當中的孩子們有多一層認識和同理外,也讓參與的孩子得以突破,認識自身內在潛力。我們希望,這將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其一平台,延續下去,使更多孩子們衝破自身及原生家庭限制,繪畫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景象。
相關新聞報導:
東方日報:畫展展出「馬桶當傢俬」畫作 機構冀社會關注劏房兒童困境
星島日報:團體辦劏房兒童畫展 小朋友 : 希望床頭有窗 瞓覺可以睇到星星
AM730:機構辦劏房兒童畫展 居劏房兒童︰廁所是唯一私人空間
大紀元時報:展出50幅畫作 冀外界關注劏房兒童權益
童·住難——深水埗劏房兒童畫展2023
畫展於2023年7月21日至23日,假西九龍中心舉行。我們邀請了31名住在深水埗劏房的兒童,並以「我的家」為主題,繪畫畫作一幅,表達自身對於住在劏房的感受,為自己的需要發聲。同時讓大人們從孩子的角度認識劏房,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畫展亦設有公眾留言板,鼓勵前來參觀的人士看完畫作後,留下感言、為小孩打氣的說話,作為對這群孩子的支持。
在22日舉辦的嘉許典禮中,我們邀請了其中一位參展青年與同事拍檔做司儀。有兩位參展兒童受邀到台上,向台下嘉賓及其他公眾人事分享自己感想和盼望,令人動容。最後,每位出席當天典禮的孩子們皆上台領取嘉許狀,作為對他們付出和勇氣的認同。這些孩子勇於面對和接受自己的成長背景,不畏懼地在公眾面前展示居住環境和表達自己最心底的感受。我們期待他們繼續懷著這份勇氣,跨越未來遇到的難關,努力創造屬於他們生命的天空。
畫展最後有近2500人次進場,超過400則公眾留言。當中不少人士留下鼓勵話語,希望劏房孩子們保持希望,也期望政府加快興建公屋,讓他們早日上樓,有個安樂窩。也有其他孩子在便利貼上畫畫,為同輩打氣。最後,我們特此感謝香港宣明會及西九龍中心的支持,和義務策展人徐圓小姐的精心策劃,使是次畫展得以成功舉辦。
讓我們一同繼續用同理心聆聽孩子的聲音,翹首以待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