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窒息——深水埗劏房媽媽攝影展
空間窒息——深水埗劏房媽媽攝影展
「空間窒息」是一個加入性別(Gender)角度的攝影展覽。藉此讓住在深水埗劏房的女人們訴說屬於她們獨一無二的生活故事及表達自身的需要。希望社會大眾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影像,更深入地認識這個住在不適切居所的群體,並希望每一位來參觀的人,能夠以同理心,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她們的掙扎及辛苦。
展覽中的照片由中心會員構思。她們先思考作為女人,劏房如何影響她們的生活及個人追求,然後拍攝家中的一角、場景、人、事來呈現心中所想。最後撰寫作品描述,把整個作品呈現在公眾眼前。絕大部分作品均由這些女士們親自拍攝,部分則由家人協助拍攝。展覽於2024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在西九龍中心舉辦。
每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故事,並應被聆聽
每個人、每個家庭有著專屬她們自身的經歷。然而這些經驗常被不同的研究調查轉化成冷冰冰的數字,忽略了她們某些需要,同時欠缺關懷、同理的人文溫度。同一個劏房,不同的人住進去就有不同的感受和故事。
從性別(Gender)角度探討女人住在劏房的掙扎
傳統價值影響下,女人被視為家庭照顧者。在許多劏房相關的討論中,焦點只剩下「媽媽」這身分,她們作為「女人」,以至於作為「人」這兩個最原始的身分,遭到忽視。諸如安全感、被愛、打扮等,均是女人最基本的渴求,奈何狹窄劏房空間令這些渴求難以滿足。加上中國傳統文化對女人有著形形式式枷鎖,造成壓力。在兩者糾纏下,她們窒息地活著。
創造平台,讓社會看見她們
攝影展作為發聲平台,讓女人去親自訴說自己住在深水埗劏房的故事及感受,讓社會聽到不一樣的劏房家庭的需要,讓大眾重新認識及理解她們的處境。我們希望,你能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她們的感受。
劏房女性的現況
自尊心低
根據本機構的會員數據,超過4成的女士都有抑鬱、焦慮的傾向及症狀,同時住屋環境也是她們主要的壓力來源。她們在壓力小組中曾說住在劏房讓她們不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人。自我欣賞角度,她們無法買漂亮的衣服及化妝品,除了因劏房租金高昂而無餘錢購買外,亦無多餘的空間擺放這些物件。每天忙於照顧子女,房屋小而容易凌亂使她們必須不斷地收拾清潔家中,導致無私人時間。她們即使想打扮自己,增添女性外在自信心,也無能為力。她們曾表示,連照鏡的空間、時間都沒有,又如何好好去賞識自己?
難以經營夫妻關係
劏房單位大多無房;即便有,也只是一板之隔,根本無法建立屬於二人的私密空間。對她們而言,與伴侶好好坐下來,彼此傾訴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事情、分享兩人相處上的笑與淚,聆聽彼此的心聲,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她們根本沒有互相理解、互相關懷的空間,更遑論滿足性生活。她們形容,夫妻間的話題只剩下子女及家庭責任。 她們也很想維繫與伴侶的感情,希望對方能夠關心自己,在劏房裡面無法做到。
對養育子女感到自責
對一些很喜愛小朋友的女性,她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適切環境中成長及自己能照顧他們的基本需要。住在劏房裡面,她們無空間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從遊戲中學習如何待人接物;想教育子女時,隔墻有耳,若被鄰居聽見又會影響兒童自尊心。兄弟姊妹間因爭地方而吵架亦時有發生。媽媽們都不知如何是好,常感自責。殊不知,這是房屋問題,她們和孩子們都是受害者。
缺乏安全感
基於生理差異,及現今社會對女性的訓練及培育仍受傳統文化影響,女性較需要安全、安穩、潔淨的環境。住客流轉率高、大廈無鐵閘、無保安,如同無掩雞籠,任何人都可以進出大廈範圍;劏房裡設備日久失修,石屎剝落,業主懶理;蟲患、鼠患更是常見的衛生問題。這些惡劣環境無法建立屬於她們的安身之所。
「天花板石屎剝落,業主整左假天花,但打開過入面全部都係霉菌、牆身又係霉菌。容易令人成日病。現今社會仍然是女性長駐家中工作,首當其衝,一病就未能照顧家人,好唔開心。另外,亦覺得家人經常輪流生病,需要我更多照顧,多左好多工作量,而且覺得自己保護唔到大家健康,好似我做唔好呢份工,更加唔開心,好抑鬱。」
——杜小姐
「屋企好少地方,攞重野上去會導致勞損,膊頭、頭、手肘、膝頭、腳掌都有事。試過攞野時成個人係上面跌落黎,好驚下次起唔返身,孩子無媽咪照顧。」
——覃小姐
「一家四口住100多呎的劏房。上3尺,下4尺的床,14歲的仔仔瞓上床,下床就夫妻加囡囡一齊瞓。作為年青嘅女人,都好想有獨立空間同老公一齊,可以傾心事、又有親密性關係、甚至鬧交之後一齊傾返計,而家完全無呢個空間。」
——譚麗麗
最後,我們特此致謝捐助善款的善心人士及西九龍中心的場地支持,使女性的心聲得以帶到公眾眼前。